今年春节期间再次踏上甘南的旅程,主要到村庄看望跟我感情深厚的游牧藏族朋友,到高山牧场体现游牧生活有十个年头,冬季到甘南也有九个年头了。但今年去甘南发现佛事活动格尔底寺有较大的变化,我把所知道的一些佛事情况用图片加文字简单重新介绍给各位朋友,可能对以后到甘南采风的朋友会有些些帮助。我感觉自己在这九年里甘南题材也拍得差不多了,这次冬季去甘南也感觉有点高反,以后将把自己的拍摄方向:定格专职拍好【高山牧场】这个题材。 情深似海: 每次去拍甘南佛事,都会提前几天先到游牧村庄看望我那里的好朋友。 这是我和好朋友才让扎西的合照,虽然他今年才27岁,但他已经跟我有十载的交情,他的党龄也有十年了,是村里最年轻的党员干部,深受村民的爱戴。  想当年我在高山牧场抱着才让扎西大儿子(扎西东周)合影的时候,那时他才几个月。  过了两年去高山牧场路过他家休整(每次进山之前都到他家休息2个小时,然后再骑马上山),刚好看见扎西东周一个人坐在门口用手抓饭吃的模样,就把他记录了下来,那时他两岁多。  为什么扎西东周好像没有人去打理的样子,因为当时正值游牧季节,才让扎西与哥哥总共6个小孩(年龄分别为5个月~12周岁),由他外婆的姐姐王木措老大娘(孤寡老人)代为照顾孩子,王木措老大娘一生未嫁(那年77周岁),20多年前才让扎西家人就把她接到家里为她养老送终,游牧季节家里一群孩子主要由王木措老大娘照顾。这6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整天打打闹闹,经常弄得王木措老大娘毫无办法,只能用中国妇女最传统的方法,用他那细小的乳头,干扁毫无乳汁的乳房去哄那些孩子,有时候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因为吸不到奶水而哭闹不停。试想一下:一个终生未嫁的老人,那来的乳汁(图为抱着喂奶的是才让扎西的小儿子扎西南甲)。可想而知:王木措老大娘在这些年里为这群孩子付出的爱有多么的伟大……!!!!!!(这些动情的故事在甘南游牧藏区普遍存在,王木措老大娘只不过是众多游牧人家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我重新抱起扎西东周拍一张纪念照,现在他七周岁,变化是多么大啊。  每次冬季到甘南,我都会去拜访才让扎西舅舅家,勉励他的两个外甥女,好好读书,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游牧藏人,我左边那个姑娘,今年高三马上毕业了,她准备考取青海大学。  甘南佛事开始前几天,每天早上必定去牧场看望俄藏村的藏族朋友,聊聊天。顺便拍几张羊群出圈的相片,这次第一天去牧场大雪纷飞,第二天就阳光灿烂,高原的气候真是变化无常。     早上拍完羊群出圈后,我就会叫藏族朋友带着去拍一些煮东西的老式炉子,这种炉子在藏区为数不多,今年拍完说不准明年就有可能消失。 用这么大的锅煮出来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喂他们家的藏狗吃的,因为藏狗要吃熟食,家有几条藏狗,就要分开几盘喂食,如果混在一起喂食就会打得你死我活。  如果用这种锅,基本上都是煮酥油茶、下面片(也是游牧藏民通常吃的一种主食)。    在劳作的是才让扎西的嫂子(扎西卓玛),她在炒青稞(先在锅里放一些细细的沙子),经过几个工序:(炒、筛、晾)。炒出来的青稞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作煨桑(煨桑先将柏树枝点燃,然后放进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等),煨桑是藏族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两层文化形态催化下形成的祈愿礼俗(拍这些场景光线比较昏暗,感光度我基本上调到6400与8000之间,光圈调到4.5与5.6之间)。    临别时,我跟扎西卓玛道别,看见她累得把腰也直不起来,30岁的人腰已经这样了,如果年纪再大了真不敢想像下去。我一开始到高山牧场,都是跟扎西卓玛生活在一起,看见她那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深深感动着我。她从凌晨4点起来挤牛奶后就一直没停顿地干活到晚上7点多钟,吃完晚饭还要为我铺好床、盖好被子才能休息,为了能够让她早点休息,我都是吃安眠药让自己早点入睡,直到现在回到家里也戒不掉吃安眠药才能入睡的坏习惯。  当我们在甘南游牧藏区看见这个模样的老人,就知道她肯定是游牧藏人。  在那里我也会找机会拍些弱光人像。    尊敬老人是藏民的一种美德。  在此提醒大家,降扎温泉不要再去了,随着摄影人不断去干扰,这次去该地方看见在这个唯一天然浴池的前面竖起了高高的水泥板。  在佛事开始之前、或结束之后,可随意拍些风光与人文。 下面拍摄的画面是站在同一位置:第一幅用24-70的镜头拍摄,第二幅用70-200的镜头拍摄。用两部相机拍摄的好处:可以根据需要拍摄的场景快速决定用那部相机与镜头的搭配。不足:就是上了年纪的影友背两台相机实在吃不消。   下面的画面基本上都是用70-200的镜头抓拍的: 穿着老羊皮袄的老人。    坐在大树杆上休息的老阿妈。  两位步调一致转山的老阿妈。  转经筒的喇嘛。  背着女儿转寺庙的藏族妇女。  风雪人生:自己感觉图上的人物抓拍还过得去。  坐在地上念经的老阿爸(他身上穿的老羊皮袄实在太经典了、在不远的将来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藏民们的午餐。  在格尔底寺附近有个叫老虎嘴的地方,可以拍些独特的藏区人文片: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有机会母亲都会带到该地方祈祷,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藏民们成群结队过桥到山崖,用从山下流下来的圣水洗洗脸或檫檫身体。    甘南佛事活动:【敬请各位影友注意、今年开始有较大的变动】 农历十三: 晒大佛 ( 郎木寺有此活动,格尔底寺没此活动 ) 图上的场景不复存在,以往打开佛像是朝左、右两边慢慢分开,现在两个寺庙晒大佛都是用滑轮往上拉。农历十三那些摄影团与较多车坛影友都集中在那里拍摄,类同有关图片太多,我就不一 一介绍了。  农历十四: 跳法舞 ( 郎木寺、格尔底寺都有此活动 ) 郎木寺跳法舞场景。    维护会场秩序的护法使。   每表演完一场法舞,有2个喇嘛就会吹起号角,示意下一场法舞即将登场。  郎木寺看法舞表演的人群。  法舞表演即将结束,点燃圣火仪式开始。 先倒满一锅青油,点火把它烧开。  逐渐加大火力燃烧。  再继续增大火力燃烧,跳法舞的喇嘛继续做最后的表演。  基本上把锅里的青油烧开了,大家注意图左边那条黑色的长棍子。  一个喇嘛用那条黑色的长棍子先提高一点燃烧青油锅里的盖子,大火从锅里飞出来。  再把燃烧青油锅里的盖子完全提起来,熊熊的烈火腾空而起,点燃圣火仪式结束( 拍这些镜头最好选择连拍模式 )。  紧接着:寺庙的喇嘛、跳法舞的喇嘛、藏民们一起到寺庙的大门前,用柏树枝点燃起一堆圣火,郎木寺跳法舞活动到此结束。    格尔底寺跳法舞场景( 有表演内容跟郎木寺大致相同就不介绍了)。  在跳法舞主会场看表演的藏民。  在跳法舞主会场对面山头看表演的藏民。  跳法舞活动即将开始,主会场对面山头的藏民将风马撒向天空,庆祝这个隆重的节日。  这个场景今年不存在了,为了安全起见,怕烟火引燃寺庙,烟花燃放改在晒大佛的山顶上,将风马撒向天空改在寺庙旁边的山头上。  法舞表现完毕,喇嘛点燃圣火( 此火也是拿青油做燃料,只不过火没郎木寺那么大 ),格尔底寺跳法舞活动降下帷幕,  农历十五: 宗教法会 ( 郎木寺有此活动、格尔底寺没有活动) 郎木寺宗教法会场景。    农历十六: 【 格尔底寺晒大佛、转香巴佛两项宗教活动】 【 郎木寺转香巴佛单项宗教活动】 格尔底寺晒大佛宗教活动: 喇嘛成群结队从寺庙出发到晒大佛现场迎接佛像。  把大佛像从寺庙抬出来,抬佛头是6个喇嘛,紧跟着抬佛像的是年轻健壮的藏民。   走在佛像前面的护卫队伍。  展佛:这张片子有必要说明一下,格尔底寺晒大佛很少摄影人去拍,因为以往该寺晒大佛活动都是跟郎木寺同步进行,这个晒佛场地非常窄小,拍出来的效果都不大理想,今年我看见该寺展示新的佛像,比较长,清一色的喇嘛站在前面詹仰佛像,拍出来后看见整体效果还可以,但背景糟糕透了,杂乱无章,所以就把这张片子用后期处理了一下。山坡上那些白点是风马。  展佛仪式准备就绪,喇嘛站在佛像前面,藏民排着队伍( 图右上方 )手捧哈达准备献给佛像。  献完哈达给佛像的藏民有秩序地排着队离开展佛现场。    展佛活动结束后,两个喇嘛留下来照看供奉给佛像的酥油灯,等酥油灯燃烧完毕再把那些装酥油的铜灯带回寺庙。格尔底寺晒大佛宗教活动降下帷幕。  格尔底寺转香巴佛宗教活动: 该寺晒大佛结束之后,休整一个多小时又开始进行转香巴佛宗教活动,喇嘛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目送香巴佛抬出寺庙。  年轻的藏民们争先恐后抢抬香巴佛出行,有4个拿着柳树条的喇嘛在香巴佛周围维持秩序。  我选了一个制高点,等着转香巴佛巡游的队伍到来进行拍摄。如果跟着队伍拍一些特写镜头也可以,但你一不小心穿插他们的队伍,那些喇嘛就有可能用石头、鞭子招待你,这些情景看见太多了,感觉不值得这么博命去抢拍那些镜头,穿插藏民的队伍就问题不大,队伍行进安排:小喇嘛居1、中年喇嘛居2、年纪大的喇嘛居3。    喇嘛们的后面就是抬香巴佛的队伍,抬香巴佛都是年轻健壮的藏民。    抬香巴佛的队伍后面就是藏民队伍。  在香巴佛巡游的队伍中途休息期间,我抓拍了一组反映小喇嘛天真烂漫、神态各异的片子(一个藏民大家庭有5-6个男孩子的话,在小孩7岁前选一个到寺庙当喇嘛,这样可以在村民与亲戚朋友当中,引以为荣)。抬香巴佛的队伍走到寺院的大门口就结束、解散。       郎木寺转香巴佛宗教活动: 郎木寺转香巴佛行进队伍接近S形,而且有寺庙做背景感觉挺不错。  在行进队伍中抬香巴佛的都是寺庙的喇嘛。  在巡游途中,也会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藏民排着队给香巴佛奉献哈达。  巡游第一站回到农历十五宗教法会活动( 活佛训话 )的地方 ,喇嘛们排着队给香巴佛奉献哈达。  巡游队伍最后目的地-主寺院,继续让藏民排着队给香巴佛奉献哈达。  过一段时间,有几个喇嘛就会从寺院拿着圣水分派给藏民,有的藏民用手掌接着圣水马上喝下去,有的用瓶子装起来拿回去跟家人分享。  甘南佛事到此结束,郎木寺这个小镇( 农历十七 )开始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在多年游牧藏区摄影采风创作中总结了一条宝贵经验:投入感情比投入金钱要强得多 。 在这里简单讲一个我也参与进去的一个藏族爱情故事。 2014年1月中旬我接到俄藏村一个朋友(名字不公开就简称阿旺)的电话,他与女朋友(简称阿姆)要到广州我家来,不然就会死。我马上联系俄藏村的其它朋友了解情况,知道怎样一回事,就答应他可以马上到我家来。 事情源于阿旺与阿姆同一村子,自小就在一起,两人非常相爱,阿姆15岁就怀上阿旺的种,后来生下一个男孩,但阿旺的老爸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要他同村子里另一户人家的女儿结婚,在老爸的压力之下(在藏区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老爸一个人说了算),阿旺只能跟心爱的女朋友分开,极不愿意地跟一户人家的女儿结婚,阿姆也另嫁他人。但阿旺与阿姆藕断丝连,两人经常约会,给阿姆的丈夫看见不少次。阿姆的丈夫最后只能跟阿姆分手,另娶她人。阿姆跟丈夫分手后就一定要阿旺取她,不然就上吊死。这件事给阿旺老婆家里人知道了,就组织了他家亲戚(20多个人)找到阿旺后往死里打。阿旺收到消息就跟阿姆逃到广州我家。 到我家后,我再仔细问了他们的具体情况,知道阿旺其实并不想离开老婆与3个小孩,老爸也表示如果他跟老婆离婚,就离家出走,永不回来。但在阿姆的以死胁逼下,弄得阿旺六神无主。我知道阿旺不想跟老婆与3个孩子分开,事情就好办了。我一直跟村里的村长沟通,也打电话跟阿旺老婆家里人说好话。最终村里组成一个九人仲裁小组,成员都是3方委派的长老:阿旺家3人;阿姆家3人;阿旺老婆家3人。在游牧藏区这些民事纠纷村委会只能做调解工作,最后还是由仲裁小组(九位长老)说了算,我感觉也挺民主的,因为3方都有3个代表。仲裁小组经过一个星期的讨论,结果如下: 阿旺赔偿阿姆2万5千块钱,2人永远不能够再发生关系。阿姆以后发生什么事情也与阿旺无关。我知道结果后马上安排他们坐头班飞机回去,村长到合作接他们,这样当天就可以回到俄藏村,事情圆满结束。事情过后;村长与他们3家人都打电话跟我道谢,我其实也没做什么工作,只不过收留了他们,给这件事缓冲了解决的时间,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我这次到甘南,那些藏民朋友看见我都非常高兴,在郎木寺阿姆原来的丈夫与村里的一群年轻人还邀请我跟他们拍了一张合照。我问了一下村里的朋友,知道阿姆回到村子不久也远嫁它乡。我发现自己跟所熟悉游牧藏区的人们有分不开的情感,我要好好地珍惜他,拍多一些游牧藏区的风光、人文作品跟大家分享。 在此:感谢车坛影协(北京老顽童会长)创造了一个这么良好的摄影交流平台,使我在这里认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车坛影友,也使不少全国各地的车坛影友认识了我。在心里由衷说一句【车坛影协-我爱你】。 黄 广 南 2015-4-12 北京老顽童 修改于:2016/7/28 0:00:26
|